一些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抗抑郁藥實驗中安慰劑反應率不斷上升。然而這些研究收集的數(shù)據(jù)有限,統(tǒng)計方法也多少存在一些問題,在Furukawa教授領導的團隊看來,安慰劑效應上升的說法未必靠譜。所以來自他聯(lián)合了日本京都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以及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專家團隊分析了1978年到2016年間的252項已發(fā)表和未發(fā)表的安慰劑對照雙盲RCT試驗(其中26324名患者接受了安慰劑治療)以探究抗抑郁藥試驗中的安慰劑效應是否上升。該文發(fā)表于柳葉刀子刊《LancetPsychiatry》上。
研究結果顯示1991年是個分界點,1978年至1991年期間抗抑郁藥的安慰劑效應并不穩(wěn)定,呈上升趨勢。但自1991年后,所有試驗的安慰劑反應率幾乎都保持在35%~40%之間,且每五年安慰劑反應率較之前五年相比幾乎沒有變化(RR1.00,95%CI0.97-1.03,p=0.99)。Furukawa教授的研究結果提示研究周期越長,研究中心越多安慰劑效應就越穩(wěn)定。雖然有聲音不小的觀點認為近年來抗抑郁藥試驗中的安慰劑反應率正不斷上升,但該研究表明安慰劑已經(jīng)穩(wěn)定了25年了。Furukawa教授認為自己的研究經(jīng)過更具說服力,因為研究標準更加科學化一,而且敏感度保持了一致。
非藥物策略很重要
一些研究認為安慰劑反應率正不斷上升,這些試驗結果多發(fā)表于2000年之前,且試驗時間短,多為單中心。這樣的研究方式曾經(jīng)流行一時,但現(xiàn)在早已落伍,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便很少使用了。
然而從臨床角度來看,雖然安慰劑反應率幾乎沒有上升,但能對35%至40%的患者有效,絕對值不低了。所以抗抑郁的非藥物策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條件反射、改善的期望以及良好的醫(yī)療支持環(huán)境都有可能是安慰劑效應如此之好的原因。然而這些非藥理學條件在不同的試驗中是不能被完全復制的,所以有的研究中安慰劑效應好一些,有些研究中安慰劑效應差一些,這并不難理解。這也提示臨床醫(yī)生應該盡力營造更好地治療環(huán)境,提高治療接觸水平以增強治療的非特異性效果,達成更好的療效。
作者認為時代變了,理論革新了,抗抑郁藥的試驗研究也應該考慮做出一些改變了。至少試驗時間和研究中心的數(shù)目最起碼應當做出必要的限制。試驗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臨床,所以試驗設計應該盡可能的具有臨床相關性,突出臨床特征,比如真實世界研究就是個不錯的辦法。
蓋棺定論?
在同刊發(fā)表的另一篇文章中,德國圖賓根大學的Enck教授也表了自己的看法。Enck教授認為,這篇文章可以終結長期以來的爭論——抗抑郁藥物試驗中的安慰劑反應率并未上升。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早期的安慰劑反應率呈上升趨勢?為什么這一趨勢在世紀之交被改變?為什么安慰劑反應率的變化未被在其他醫(yī)學領域觀測?
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當我們用新時代的眼光審視上一世紀的問題時,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以前的觀點并不準確甚至存在謬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一些不太好解釋的問題都和“商業(yè)”“金錢”“制藥公司”扯上關系。時代在進步,技術、方法、思維都在進步。今天看昨天會發(fā)現(xiàn)原來昨天這么“不科學”;明天看今天肯定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今天的所思所為是多么的單純和落后。真正的科學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沒有最科學只有更科學。沒準多年以后,會有一篇新的文章收集更多的數(shù)據(jù),運用更先進的文獻研究方法和統(tǒng)計學手段重新研究這一問題,然后又有新發(fā)現(xiàn)。
文獻索引
Placeboresponseratesinantidepressanttrials:asystematicreviewofpublishedandunpublisheddouble-blindrandomisedcontrolledstudies.
LancetPsychiatry.2016Oct7.PMID:2772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