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無形的,是用來約束自己的。
可不知道從何時起,道德約束頻頻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竟成為一個有力的傷人武器,我們強占了道德的先機,就可以隨意指責別人,實施“道德綁架”。
老人用尊老愛幼爭奪公交座位;窮人用有錢就該多出力譴責不捐款的富人;熊孩子仗著自己小就可以胡作非為。
在公交地鐵上,主動讓座是美德,但沒有人能硬逼著別人讓座,不讓就惡語相加甚至大打出手。
當我們要求別人讓座時,是否想過對方可能是身體不適的女孩子,可能是累了一天的上班族,別人沒法無條件的滿足我們的需求。
當他人盡量滿足時,我們也應該理解他們的感受。
在公交車上,不坐老弱病殘孕專座,讓座是美德,不讓也不是犯了多大的錯誤。
在地鐵上,對不讓座女孩拳打腳踢,甚至扒衣服的老人,體力那么好,真的需要讓座嗎,就是需要,又是誰給她打人的權利。
那些指責富人,有那么多錢,在災難、事故面前不捐款的;別人借錢,不借給的,又是怎么好意思的呢。
別人有錢是別人的事,那是人家辛苦賺來的,有支配的權利,弱勢不是資本,更不是強迫別人的理由。
在一些捐款活動中,經(jīng)常會聽到,某某那么有錢,竟然不捐;誰誰身家多少億,竟然就捐那么一點……好像有錢就是罪過,有錢不捐更是更深的罪過。
“道德綁架”者,往往把人捧到道德的高地,你得有大愛,你得有胸懷,你必須怎么怎樣,如果不這樣,就是不道德,就要受到指責。
有一段時間,高鐵上逼別人讓座的視頻引發(fā)了關于高鐵上應不應該讓座的熱議。
高鐵上逼人讓座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但每個坐過火車的人應該都經(jīng)歷過換座的事。
春運的火車上人潮擁擠,一個高瘦又略帶痞氣的人對一個男生說:哥們兒,換個座,我就在前面那個車廂。
這個男生旁邊放了一個大箱子,一臉不情愿,說不想換。
痞氣男竟反問:“為什么不換座?”
男生直接說道:“單純不想換座。”
于是痞氣男拋下一句“真小氣”就走了。無辜的男生不僅被貼上了小氣的標簽,旁邊的女生還冷冷地說,“成人之美”都不懂,真是冷漠。
我看到過換座的,沒看到過這么理直氣壯的,就好像是那個男生欠他的似的。
自己買的座位,換不換是他的自由,而且他帶著那么大箱子,走道上那么多人和東西,換座位也并不方便。
我們常說“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相反,一些人假借道德的名義,占著別人的便宜,甚至連求人幫忙的語氣,都顯得那么的不客氣。
胡適曾說:
“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而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最終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迫使人們遵從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誠然,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我們應該幫助,但這并不意味任何人可以強迫我們幫忙。
不“道德綁架”是一方面,尊重別人的觀點和選擇,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是另一方面。
麥肯錫和比爾·蓋茨都是世界有名的富翁,但是兩人的某些觀點卻不一樣。
麥肯錫坐飛機從來都只坐頭等艙,這倒不是因為他注重享樂,而是他認為,頭等艙的機票雖然貴,但只要他在頭等艙認識一個客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一年的收益。
他的選擇是基于回報率的商業(yè)角度考慮,這并沒什么不對。
而比爾·蓋茨,這位世界首富卻偏愛經(jīng)濟艙,有人問他,這么有錢,為什么坐頭等艙,他卻說:“坐頭等艙比經(jīng)濟艙飛得快嗎?”他以節(jié)儉為出發(fā)點,也沒什么不對。
麥肯錫為了結交更多客戶,選擇頭等艙,而比爾·蓋茨則是從經(jīng)濟實用的角度出發(fā),選擇經(jīng)濟艙,兩人追求的目標不一樣,所選的方式就會有差別。
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同,因此他們走的路也不同,我們不能隨意判斷哪條路是對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合理的。
我們應該做的是尊重別人的選擇,別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綁架”別人。
有時候我們看到身邊的哪個人不上進,便很生氣,覺得很不理解,其實沒必要。
不是每個人都以事業(yè)成功、名利雙收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也許有些人就是不在乎身外之物,他們認為內心富足、生活快樂才是重點,而物質只在其次。
沒必要看不慣別人,我們并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你心里有一把標尺,同樣別人心里也有一把標尺,在你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時,別人或許也在衡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