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网在线播放,正在播放乱人伦,久久国产影视,久霸tv高端在线观看,国产亚洲福利,精品在线播放视频,在线观看国产www

您的位置:健客網 > 兒科頻道 > 兒科治療 > 疾病治療 > 【頭條】法洛四聯癥

【頭條】法洛四聯癥

2018-01-16 來源:兒科學大查房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盟 美容護膚
摘要:患兒為6個月幼兒,出生后起病,漸進性進展,以心臟雜音、哭鬧時口唇可見發(fā)紺為主要表現,未予其他治療。查體:叩診心界向右擴大,震顫(+),心音有力,律齊
  法洛四聯癥(TOF)是最常見的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其基本病理特點為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狹窄、主動脈騎跨和右心室肥厚。TOF患兒的臨床表現有發(fā)紺、呼吸困難、缺氧性發(fā)作和蹲踞。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并結合心電圖和胸部X線攝影檢查,多能提示TOF的診斷,但確定診斷尚需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其預后主要取決于肺動脈狹窄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自然預后不佳,絕大多數死于缺氧和心力衰竭。對TOF患兒應盡早行手術治療,其外科治療方法包括姑息分流手術、分期根治術和一期根治術,手術的適應證正逐步放寬。根治手術的目的是關閉室間隔缺損,解除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擴大狹窄的肺動脈。

  【關鍵詞】法洛四聯癥;先天性心臟??;外科治療
 
  1.病例介紹
 
  患兒男,6個月16天。主因“發(fā)現心臟雜音1個半月,哭鬧時口唇可見發(fā)紺”就診于我院門診??摁[時口唇可見發(fā)紺,平靜時發(fā)紺不明顯?;顒踊蛭桂B(yǎng)時出現呼吸急促,無發(fā)紺突然加重,抽搐及暈厥發(fā)作,發(fā)育稍差。病來無發(fā)熱,偶咳嗽,營養(yǎng)及飲食一般,二便正常,家屬訴患兒智力發(fā)育基本正常。
 
  入院查體:體溫(T)36.6℃,呼吸(R)20次/min,心率(P)139次/min,血壓(BP)80/45mmHg(1mmHg=0.133kPa)。精神反應可,口唇微發(fā)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前區(qū)無隆起,叩診心界無增大,震顫(+),心音有力,律齊,L3~4肋間聞及收縮期Ⅲ/6級雜音,P2弱。上肢BP80/45mmHg,下肢BP95/60mmHg,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上肢86%、下肢87%。杵狀指(趾)不明顯。腹平坦、軟、無壓痛,肝臟肋下未及腫大,腸鳴音正常,四肢無水腫,脊柱無畸形,神經系統(tǒng)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X線攝影檢查示(見圖1):心尖上翹、圓鈍,心臟擴大以右心房、右心室為主,心腰凹陷,兩肺紋理減少。
 
  超聲心動圖(見圖2和圖3)示:右心房室內徑中度增大,右心室前壁增厚,運幅增強。左心房室內徑偏小。室間隔及左心室后壁未見明顯增厚,運幅正常。主動脈內徑增寬,右前移騎跨于室間隔之上約50%。房間隔卵圓窩處回聲脫失約3.6mm。室間隔嵴下可見回聲脫失約9.0mm。右心室流出道隔束、壁束增厚,內徑狹窄約3.8~7.0mm;主肺動脈內徑狹窄,左右分支發(fā)育尚可。肺動脈瓣似三葉瓣,瓣膜回聲粗厚,開放受限,關閉尚可,瓣環(huán)徑約7.7mm,瓣口徑約2.4mm。余瓣膜形態(tài)及活動未見明顯異常。左右冠狀動脈起源及主干內徑未見明顯異常。左右肺靜脈回流左心房??商郊坝椅恢鲃用}弓,其上僅見兩支頭臂動脈,弓部內徑約13.5mm,峽部內徑約8.6mm,降主動脈起始處內徑約5.6mm,遠端內徑約9.5mm。彩色多普勒引導下可見降主動脈與肺動脈間兩支寬約2.2mm異常通道。印象:先天性心臟病,法洛四聯癥(tetralogyofFallot,TOF),右位主動脈弓,動脈導管未閉或側支血管,卵圓孔未閉。
 
  進一步行心臟增強計算機體層攝影(CT)檢查(見圖4和圖5)示:肺動脈瓣及瓣上、下水平較正常狹窄,右心室流出道狹窄,肺動脈干發(fā)育較差,遠端寬約7.6mm,左側肺動脈為6.4mm,右側肺動脈為7.2mm。主動脈弓為右弓右降,自前向后逐漸變細,發(fā)出左側無名動脈、右側頸總動脈及右側鎖骨下動脈,弓前寬約13.0~14.3mm,弓后部寬約7.2mm;降主動脈近隔水平寬徑為7.0mm。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增大,室間隔不連續(xù),缺損約6.2mm,主動脈騎跨約50%,房間隔顯示欠清,可疑夾層狀不連續(xù)。心房心室連接及與大血管連接未見明顯異常。降主動脈起始部周圍可見多發(fā)側支血管,粗者直徑約1.4mm,部分達右肺門及左肺,似與肺動脈分界清楚。雙側肺靜脈回流至左心房,管腔較細,腔靜脈未見明顯畸形,雙側冠狀動脈起源未見明顯異常。大氣道形態(tài)可,尚通暢。前上縱隔可見胸腺影。印象:符合TOF,卵圓孔未閉可能,右位主動脈弓,主動脈弓自前向后逐漸變細,降主動脈起始部前多發(fā)小血管、首先考慮側支血管,未見明確動脈導管未閉證據。

  2.診療經過
 
  患兒為6個月幼兒,出生后起病,漸進性進展,以心臟雜音、哭鬧時口唇可見發(fā)紺為主要表現,未予其他治療。查體:叩診心界向右擴大,震顫(+),心音有力,律齊,L3~4肋間聞及收縮期Ⅲ/6級雜音,P2弱。經皮SpO2上肢86%,下肢87%。心臟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臟病,TOF,右位主動脈弓,動脈導管未閉或側支血管,卵圓孔未閉。心臟增強CT檢查提示符合TOF,卵圓孔未閉可能,右位主動脈弓,主動脈弓自前向后逐漸變細,降主動脈起始部前多發(fā)小血管、首先考慮側支血管,未見明確動脈導管未閉證據。根據患兒病史、查體、心臟彩超及心臟增強CT檢查,考慮診斷為TOF,側支血管形成,右位主動脈弓,卵圓孔未閉。
 
  完善術前超聲心動圖、心臟增強CT及其他術前常規(guī)檢查后,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行TOF根治術,術中見心臟中度以上擴大,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術中探查主肺動脈發(fā)育可,直徑為9mm,左、右肺動脈發(fā)育尚可,約為6mm。肺動脈瓣為二瓣,瓣口直徑約4mm,右心室流出道肌束肥厚明顯。室間隔缺損位于室上嵴下,直徑15mm,主動脈騎跨超過50%以上。主肺動脈與降主動脈之間未見明顯導管組織,側支血管較多。根治手術順利,術后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給予米力農0.4μg·kg-1·min-1強心,呋塞米10mg、靜脈輸注(IV)、每天1次(qd),螺內酯10mg、口服(PO)、qd、利尿。并行抗炎和祛等治療,于術后6h拔除氣管內插管,術后第2天轉出監(jiān)護室,予利尿、抗炎治療,術后第6天復查心臟彩超示:TOF術后,右心房室內徑輕度增大,室水平未見明顯殘余分流,動脈水平未見殘余分流,肺動脈血流速度增快,卵圓孔未閉(左向右為主)。術后第7天患兒恢復順利,出院,于門診定期復診。

  3.病例分析
 
  3.1TOF概述
 
  TOF是最常見的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其基本病理特點為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狹窄、主動脈騎跨和右心室肥厚。TOF患兒的預后主要取決于肺動脈狹窄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25%~35%的重癥者在1歲內死亡,50%的患兒死于3歲內,70%~75%死于10歲內,主要是由于慢性缺氧引起紅細胞增多癥,導致繼發(fā)性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而死亡。臨床表現為:①發(fā)紺:多在出生后3~6個月出現,也有少數到兒童或成人期才出現,發(fā)紺在運動和哭鬧時加重,平靜時減輕;②呼吸困難和缺氧性發(fā)作:多在出生后6個月開始出現,由于組織缺氧,活動耐力較差,活動后表現為呼吸急促,嚴重者可出現缺氧性發(fā)作、意識喪失或抽搐;③蹲踞:為TOF患兒臨床上的一種特征性姿態(tài),蹲踞可緩解呼吸困難和發(fā)紺。
 
  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并結合心電圖和胸部X線攝影檢查,多能提示TOF的診斷,但確定診斷尚需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對于超聲心動圖檢查不能明確診斷者、懷疑有大的體肺側支需確定其位置或擬行栓堵者、懷疑有冠狀動脈異常者、病變復雜者和嚴重的肺動脈及其分支發(fā)育不良者等,可行心導管和造影檢查,隨著診療技術手段的進步,心臟增強CT、心臟磁共振成像(MRI)等均可幫助診斷。
 
  TOF的胚胎學基礎是圓錐動脈干發(fā)育異常。圓錐動脈干向左、前、上方移位,壓迫右心室流出道,造成肺動脈狹窄,也因移位造成圓錐隔下室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屬于對位不良型,相當于正常右心室漏斗部壁束的位置,即位于膜部室間隔之前、肌部室間隔之上、主動脈瓣下。TOF患者肺血減少程度取決于右心室流出道狹窄的嚴重程度,而與狹窄的部位無關[1]。嚴重TOF可能有未閉合的動脈導管或者側支循環(huán),所以肺血減少的程度與右心室流出道狹窄程度不成比例,要考慮到有肺動脈高壓的可能。
 
  3.2TOF的歷史發(fā)展和手術方式的改進
 
  1888年,法國醫(yī)師Fallot[2]第一次詳細系統(tǒng)地描述了本癥的臨床表現和四種病理改變,包括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主動脈前移與騎跨、室間隔缺損和右心室肥厚,并以本人的名字來命名,稱之為TOF。但早在1671年Stensen[3]即對這種解剖畸形進行了描述,Sandiofort[4]和Hunter[5]分別在1777年和1784年描述了本癥的臨床癥狀。TOF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在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中居首位,自然預后不佳。Kirklin等[6]指出,不經手術治療而自然死亡的TOF患者中,1歲以內的占25%,3歲以內的達40%,10歲以內的70%,40歲以內的95%,絕大多數死于缺氧和心力衰竭。出生后立即出現發(fā)紺者預后最差,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神經、心理發(fā)育受到損害,少數患者能活到成年[7,8]。因此,對TOF患兒應盡早行手術治療。TOF的外科治療最早開始于Blalock和Taussig,1945年他們報告了第一例手術治療TOF的姑息治療方法:左鎖骨下動脈與肺動脈吻合(B-T分流術)。雖然這只是一種姑息手術,但是通過增加肺血流量和改善氧合,達到了提高動脈血氧飽和度,減輕發(fā)紺,改善缺氧的目的。因此B-T分流術很快被大多數心胸外科醫(yī)師接受。在隨后的幾年內,陸續(xù)報告了多種體-肺分流手術術式[9,10],包括:Potts分流術(降主動脈-左肺動脈吻合術,1946年)、Waterston分流術(升主動脈-右肺動脈吻合術,1962年)及多種改良術式[11,12]。Sellors和Brock[13]將姑息手術的概念進一步擴展,開展了閉式肺動脈瓣切開術[14]和閉式漏斗部肌肉切開術。1954年,美國的Lillehei和同事們[15]開創(chuàng)性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TOF的心內直視手術,借助于健康人的控制性交叉循環(huán),完成了室間隔缺損的修補和肺動脈瓣狹窄的解除。這一開拓性的嘗試工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TOF根治術。
 
  3.3TOF的姑息手術與根治術
 
  TOF根治術己有近60年的歷史,手術方法日趨完善,手術效果十分理想[16-19]。對少數畸形復雜或畸形嚴重的患者采取姑息手術治療,隨著心臟外科的發(fā)展,對TOF病理畸形的認識更加清楚,手術技術逐漸提高,麻醉、心肌保護及體外循環(huán)技術日臻成熟,圍術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根治手術的適應證正逐漸放寬,已不受年齡的限制,而且,一期根治并不比分期手術增加死亡率[20]。根治手術的目的是關閉室間隔缺損,解除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擴大狹窄的肺動脈。早在1980年,Piehler等[21]就報告了肺動脈直徑與術后右心室/左心室收縮峰壓比值的相關性,提出以左、右肺動脈直徑之和與降主動脈穿隔肌處直徑之比(McGoon比值)作為根治手術適應證的選擇標準。一般認為McGoon比值正常值為>2.0,對于TOF患者,大多數醫(yī)師認為McGoon比值>1.2才能行根治術。McGoon比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Nakata等[22]于1984年提出以左、右肺動脈橫截面積之和經體表面積標準化后得到的數值(肺動脈指數,Nakata指數),作為估計術后右心室/左心室收縮峰壓比值的指標,并以此來判斷根治手術適應證。Nakata指數正常值為>330mm2/m2,Nakata指數>150mm2/m2可考慮行一期根治術。汪曾煒等[23]總結認為,TOF根治術的必備條件為左心室舒張末期容量指數≥30mL/m2,McGoon指數>1.2,Nakata指數>150mm2/m2,否則不能行一期根治手術。1992年,Kirklin等在詳細研究了TOF患者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動脈直徑與正常人的差異后,提出了以患者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動脈瓣環(huán)直徑與正常人的差同正常人標準差的比值,經過數學計算而得到的Z值作為參考,用以判斷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動脈狹窄的程度,并以此作為手術矯治的依據[24]。1995年Hennein等[25]報告的不考慮左心室及肺動脈發(fā)育情況而實行根治術的30例新生兒的手術結果,說明手術適應證可進一步放寬。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近年來的臨床實踐經驗充分證明,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心內畸形的完全矯正、肺動脈狹窄的徹底解除和正確的術后處理,而與左心室和肺動脈發(fā)育情況無關[26]。最新的研究顯示,無論是手術治療的年齡還是先前的姑息治療,對TOF的結局沒有影響[27]。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
巴南区| 新竹市| 永丰县| 保康县| 承德市| 盘山县| 长乐市| 昭通市| 金昌市| 罗平县| 县级市| 沙田区| 青川县| 周宁县| 卓资县| 增城市| 台北县| 工布江达县| 宁远县| 来安县| 许昌县| 罗平县| 宁海县| 运城市| 渭源县| 拉孜县| 义马市| 松桃| 清丰县| SHOW| 镇巴县| 乐都县| 隆化县| 乌鲁木齐县| 台北市| 台南县| 商南县| 迭部县| 郁南县| 江津市|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