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是越來越冷了,暖氣還得半個月才來。每次哆哆嗦嗦的碼字的時候,奇點糕就想把減肥計劃扔一邊去,好好的吃上一頓小火鍋,看著紅油上漂著的辣椒,立馬就暖和了。不過,辣椒是明朝時才傳入我國的,之前的中國人,要是想吃點辛辣的暖暖身子,就要靠蔥姜韭薤(xiè)了。
尤其是姜,現(xiàn)在依然是廣泛使用的調料,“鮮”字里的魚和羊,都得靠姜來去腥解膻。除了調味,姜的醫(yī)學用處也不可小覷,比如奇點糕之前就介紹過,生姜可以強化米色脂肪功能,促進代謝,增加機體的胰島素敏感性。
以上這些作用,主要靠的都是姜酚等辣味物質。而今,姜里另一類物質的作用也被發(fā)現(xiàn)了。近日,路易斯維爾大學的YunTeng和Huang-GeZhang等就發(fā)現(xiàn),姜中的類外泌體顆粒中的小RNA,會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完善腸道的屏障功能,減輕小鼠的結腸炎。這項研究發(fā)表在CellHost&Microbe上[1]。
外泌體是一種細胞外的小囊泡,可以攜帶蛋白質和核酸,參與細胞間的通訊[2],比如在腫瘤中,奇點糕就介紹過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外泌體去賄賂巨噬細胞、控制基質細胞、對抗T細胞。
在植物中也有類似的分泌途徑,Huang-GeZhang課題組之前就發(fā)現(xiàn)可以從碾碎的葡萄中分離出一種類外泌體納米顆粒(ELN)[3]。這些類外泌體,被小鼠吃下去后,能躲過各種消化酶的水解,最終到達腸道,加快腸道上皮增殖,促進結腸炎的恢復。
既然吃進去的類外泌體顆粒能穿越消化道到達結腸,那它們會不會影響到結腸中豐富的微生物群落呢?Huang-GeZhang的課題組繼續(xù)研究了下去。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不同植物來源的類外泌體顆粒,被小鼠吃下去后的組織分布。其中姜來源的類外泌體主要分布在腸道中,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和腸道細菌接觸。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吃了一周的姜類外泌體顆粒后,小鼠糞便中乳酸菌和擬桿菌變多了,而梭菌減少了。
菌群改變了,對健康有什么影響呢?研究人員又用右旋糖酐誘導了小鼠的結腸炎。一周后,吃姜類外泌體的小鼠,體重下降了不到20%,而吃包裝了隨機RNA的類外泌體的小鼠,體重下降接近40%。
更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是姜類外泌體中的miRNA影響了乳桿菌的基因表達,一方面促進了乳桿菌的繁殖,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它的代謝,產生了更多的芳烴受體的配體。
芳烴受體在維持腸道的屏障功能中可是有大作用的,芳烴受體的激活可以讓腸組織產生更多的IL-22[4],而IL-22可以讓腸道分泌更多的粘液,避免細菌粘附到腸上皮上[5]。十字花科蔬菜的抗炎防癌作用,也跟芳烴受體有關。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姜類外泌體中的另一種miRNA能抑制乳桿菌的菌毛,讓乳桿菌老老實實的呆在腸腔里,阻止它們進入腸粘膜上皮。
除了小鼠,研究人員也在人體上做了初步的驗證。在58名中國江蘇的志愿者中,服用姜類外泌體的28名志愿者的糞便中,也發(fā)現(xiàn)了乳桿菌增多的現(xiàn)象。當然后面那些誘導結腸炎的實驗是沒法在人體中做的,吃姜能不能在人體里起到緩解結腸炎的作用還不好說。
不過天這么冷,吃點姜暖和暖和身子也是好的,說不定就保護了腸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