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接觸鏡直接戴在角膜表面,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所以又稱為“隱形眼鏡”。憑借其獨特的造型和功能,隱形眼鏡越來越受到現(xiàn)代人的青睞。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球佩戴隱形眼鏡的人約有1.2億。根據(jù)材料的不同,隱形眼鏡可以分為:硬性接觸鏡、軟性接觸鏡、半軟性接觸鏡。從最初的硬質(zhì)玻璃鏡片到如今的軟質(zhì)鏡片,隱形眼鏡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技術革新。
隱形眼鏡好嗎?
隱形眼鏡的優(yōu)點:
①消除三棱鏡作用:普通框架眼鏡具有三棱鏡作用,眼鏡度數(shù)越高,三棱鏡作用越大,若兩眼度數(shù)相差較大,則會產(chǎn)生復視、視覺抑制等各種不適癥狀。角膜接觸鏡位于角膜表面,隨眼球運動而運動,中心移位較少,可避免三棱鏡的干擾作用;
②消除斜向散光:戴普通框架眼鏡時,眼球在鏡片后運動,通過鏡片看周邊事物時,會產(chǎn)生斜向散光,鏡片度數(shù)越高該現(xiàn)象越明顯。角膜接觸鏡可隨眼球運動,中心移位小,因此可消除斜向散光;
③減少雙眼視網(wǎng)膜像差:對于屈光參差者而言,框架眼鏡因度數(shù)的較大差異,造成雙眼物象的大小不等,雙眼物象不易或不能融合,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用角膜接觸鏡矯正屈光參差可以明顯降低物象大小的差異,基本恢復雙眼融合功能,獲得良好視覺效果。
隱形眼鏡的缺點:
?、倏梢鸶裳郯Y及其他眼部不適,以及角膜刺激癥狀;
②戴鏡及護理比較麻煩,有引發(fā)角膜感染的風險;
?、鄄贿m合于不合作的兒童,有些戶外工作者、風沙較大或粉塵較多的環(huán)境下,不宜戴用角膜接觸鏡。
歷史:隱形眼鏡從硬到軟的發(fā)展
“隱形眼鏡之父”達芬奇
把鏡片直接戴在眼球上,這無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從500多年前起,人們就開始大膽設想并努力實踐,最終成功制造出可以讓視覺清晰的神奇道具——隱形眼鏡。
1508年的一天,著名畫家達芬奇偶然把頭伸進盛滿水的半球型玻璃缸向外看,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可以改變眼睛的視覺功能,于是,他將這一效果畫出草圖(見下圖),并闡述了相關理論。雖然達芬奇那時并沒有意識到這可以和矯正視力聯(lián)系起來,但以盛滿水的玻璃缸表面替代角膜的光學功能,就是發(fā)明隱形眼鏡的最早基本原理,達芬奇因為發(fā)現(xiàn)了這一理論而被尊為“隱形眼鏡之父”。這也是人們可以追溯到的最為久遠的關于隱形眼鏡的歷史淵源。
受達芬奇隱形眼鏡理論的啟發(fā),1845年,英國天文學家荷塞曾設想將一個球面的玻璃薄片置于角膜的表面,在玻璃與眼球之間注入明膠,從而達到暫時矯正眼睛散光的目的,但這樣做面臨著“無法眨眼”的大難題。
直到1887年,達芬奇的隱形眼鏡理論才開始實用化。這一年,德國的玻璃工藝師繆勒吹制成玻璃鏡片,放入眼內(nèi)用于保護患病的眼球,但鏡片并沒有提升視力的效果。1888年,德國科學家阿道夫·菲克制作了一副大于角膜的角鞏型吹制玻璃鏡片,用于矯正視力,成功制造出第一副隱形眼鏡,被稱為鞏膜透鏡。
與此同時,德國醫(yī)科學生奧古斯特·穆勒也在對自己的鏡片進行著實驗。他在1889年的論文中描述道,盡管他可以使鏡片的尺寸符合自己的眼睛比例,但在嵌入半小時后眼睛就產(chǎn)生了劇烈的疼痛,然而在隨后的修正后,他的近視的確得到了改善。
最早隱形硬質(zhì)鏡片隨時可能脫落
眾所周知,身體中的氧氣是通過血紅細胞來傳輸?shù)?,但角膜所需的氧?0%來自空氣,15%來自角膜緣血管網(wǎng)。眼睛的這一特質(zhì),使得早期的隱形鏡片模型一直面臨著兩大難題:一個難題是玻璃鏡片幾乎將眼白全部覆蓋,小又輕的鏡片材質(zhì)一時難以找到;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后果嚴重的難題,就是氧氣無法通過玻璃鏡片輸送,而眼球一旦缺少了氧氣,眼角膜就會慢慢水腫,導致視力下降,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此外,早期的隱形鞏膜透鏡為了和眼睛貼合,需要把病人的眼球形狀拓下來制成模子,然后再根據(jù)模子制作眼鏡。拓模過程相當不舒服,而透鏡佩戴起來常常滑來滑去,容易從眼中脫落,或者很難取出來。因此,這個時期發(fā)明的隱形眼鏡都不能付諸推廣,那時世界上只有不到500人佩戴了這種玻璃隱形眼鏡。
到了1937年,透明的塑膠材料取代了玻璃材料??茖W家西奧多·恩斯特·奧布里格和恩斯特·穆勒用這種材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全塑膠硬質(zhì)隱形眼鏡。這種鏡片最大的特點是比玻璃更輕,也更容易佩戴,同時矯正視力效果好,壽命也較長。后來,這種硬性隱形眼鏡材料幾經(jīng)改良,一直沿用至今天。
最早的玻璃隱形鏡片,因為透氣性差、硬度較大等弊端,佩戴時間最長也只能忍受4小時。直到1948年,美國視光師凱文·托赫偶然中發(fā)現(xiàn)鏡片其實不必覆蓋整個眼白,這樣,鏡片的佩戴時間延長了幾個小時。隨后,托赫首創(chuàng)了一種被稱為Microlens的小鏡片。這種鏡片是一種透明的塑料,他將鏡片邊緣拋光,直徑僅覆蓋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度較薄,可以較為舒適地戴上一整天。令他驚奇的是,這種改良塑料鏡片即使是在眨眼之后也能保留在原來的位置。自此,一種能在臨床推廣并作為矯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隱形眼鏡才算真正誕生。凱文·托赫的發(fā)明徹底改變了隱形眼鏡的歷史。但這種鏡片仍存在著缺點,一是鏡片較硬,可能對眼角膜造成磨損;二是新鏡片邊緣有點翹,這意味著鏡片隨時有可能脫落。直到隱形軟鏡問世,這些問題才得到了解決。
廚房里誕生的隱形軟鏡
1952年,布拉格一所大學材料專業(yè)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可以與活組織兼容的新材料,但他們并沒有制造隱形眼鏡的意圖。1954年,捷克科學家小組發(fā)明了一種吸水后會變軟又適合植入眼睛內(nèi)的親水性樹脂材料,科學家立刻認識到這種材料制造矯正視力的透鏡的潛能,并且開始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
與普通硬鏡相比,這種材料柔軟,異物感小,濡潤性好,有一定透氣性能。當時,這些發(fā)現(xiàn)被其他光學研究領域的同事所嘲笑,但小組中一個叫奧托·威特勒的科學家,對這些嘲笑不屑一顧,并開始在自家的廚房繼續(xù)研究。1961年,威特勒和他的妻子在家里制作了5500副隱形眼鏡,他們的成功最終獲得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威特勒由此被稱為“隱形軟鏡之父”。
美國博士倫公司注冊了這項科技專利,并于1971年發(fā)展了其系列隱形軟鏡。公司第一年就銷售出10萬副隱形軟鏡。自此,隱形軟鏡以其舒適、容易適應的特點,迅即取代了硬鏡,使隱形眼鏡發(fā)生了歷史性的更新?lián)Q代。
1974年,為了提高透氧性能,并達到鏡片能夠安全佩戴過夜的目的,一種透氣硬鏡材料(硅酮丙烯酸酯)誕生了。由于硅成份的介入,鏡片的透氧性能進一步提高,其后又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透氣硬鏡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硅丙烯酸酯和氟多聚體等。
1981年,美國視康公司設計制作了第一副軟性散光隱形眼鏡,第二年又生產(chǎn)出了第一副美容隱形眼鏡和第一副雙光隱形眼鏡。1983年,視康公司首創(chuàng)雙氧隱形眼鏡護理系統(tǒng),提高了鏡片的消毒質(zhì)量。1986年,美國強生公司首推拋棄式隱形眼鏡。1987年,博士倫公司率先使用隱形眼鏡全護理液,提倡對隱形眼鏡全面護理。
1998年,視康公司又研制出一種透氣軟鏡材料,并帶來完全不同的透氧原理,發(fā)明了世界上透氧率最高的隱形眼鏡,滿足了人們連續(xù)佩戴30天的愿望,改善了硬質(zhì)鏡片的不舒適感,且佩戴后舒適清晰,成為迄今為止最理想的隱形眼鏡。
進入21世紀,隱形眼鏡研制又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2002年1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發(fā)表論文稱,利用一種新型硅樹脂水凝膠材料制成的隱形眼鏡鏡片,能夠減少眼睛受細菌感染的幾率,這種新材料已應用于月拋型隱形眼鏡的生產(chǎn)。如今,世界上的隱形眼鏡普遍使用高分子材質(zhì)制造,玻璃材質(zhì)的隱形眼鏡已經(jīng)不復存在。
查看更多眼科資訊精彩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