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位孕婦懷孕27周早產一對雙胞胎,嬰兒身體多個器官發(fā)育不完全,通過吸氧、藥物搶救,出生45天的兄弟倆生命體征才逐步平穩(wěn)。
但是,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名醫(yī)陳長征教授在進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時發(fā)現,兩個寶寶視網膜新生血管異常增生,已經到了晚期,局部控制情況不佳,如不及時手術,可能會在一個月內永久失明。
陳教授坦言,視網膜手術對成年人來說都是大手術,何況患兒的眼球只有1角錢硬幣大小,難度更高,實施玻璃體切除和視網膜脫離修復手術后,還要根據視力恢復情況進一步治療。
早產/有吸氧史/體重<2000g的新生兒
警惕視網膜血管異常
陳長征教授介紹,新生兒視網膜病變在臨床上見得越來越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二胎政策放寬,高齡產婦增多,早產兒也增多
2.很多生殖激素的應用導致雙胞胎增多,但是有可能發(fā)育不全
3.醫(yī)學的發(fā)展使得26~28周的嬰孩能存活,但是身體一些部位可能會出現異常
4.一部分嬰兒出生后可能全身狀況不佳,需要在新生兒箱住一段時間,或者搶救時需要吸氧,這也有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
5.母體本身的一些代謝疾病,比如糖尿病或者全身的新生血管的疾病,孕期如果出現病毒感染、弓形蟲和弓蛔蟲感染等情況,都有可能對小孩的眼睛發(fā)育有影響
注重新生兒眼底篩查
可大大降低盲童發(fā)生率
怎么來防治新生兒的眼底病變呢?
國家已經做了一個防治的指南,規(guī)定出生體重在2000g以下的早產兒都應該常規(guī)做一個眼底的篩查,有經驗的醫(yī)生可以及時發(fā)現,到底是視網膜血管沒有長好,還是已經出現病變了。
根據眼底功能表現的情況再進行隨訪,一直等到小孩的視網膜血管發(fā)育完全,長大了再追蹤視力的發(fā)展,一旦發(fā)現病變就密切觀察追蹤,也可以通過激光、玻璃體腔注藥及早干預,避免出現很嚴重的病變。如果到晚期出現視網膜脫離,再進行玻璃體切割手術,效果往往不是那么好,可能影響一輩子的學習和生活。
陳長征教授在這里也想告訴各位準爸媽,新生兒眼底病變很難預防,只要產前產后及時篩查,完全可防可控,很多小孩在積極干預治療后也可以很健康、活潑、可愛。
在出生后的4~6周,除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外,有的新生兒眼底也會出現少量出血或者先天異常,甚至惡性腫瘤,因此所有的新生兒都接受眼底的輔助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雖然發(fā)生的幾率不太高,但是新生兒的家長、婦產科醫(yī)生、眼科醫(yī)生都需要有共同的意識,從而降低盲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