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邁開腿”是糖尿病患者護理保健的不二法則,但一旦患上了足部并發(fā)癥,別說是運動,就連正常的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即便如此,患者也不能因此而放棄運動治療,在控制好運動量的同時,還要考慮足部的適應能力,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
神經病變影響足部受力
糖尿病患者足部壓力的改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下肢神經病變是影響患者足部壓力的重要因素。運動神經病變會導致足部肌肉萎縮,使趾骨畸形、步態(tài)異常,繼而局部壓力升高,進一步影響足部結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由于神經病變使足底的感覺減弱,糖尿病患者步行時的外傷不能感知,容易造成潰瘍。運動神經病變患者一旦出現足部病變,發(fā)生感染或潰瘍,不論是否進行手術治療,足部的受力結構均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運動?
有足部病變的糖尿病患者,運動前必須做好準備活動和保護措施,如護具、拐杖等,以免發(fā)生跌倒、骨折等傷害。由于存在下肢運動神經支配能力減弱的問題,糖尿病足患者只能從事輕體力的運動,以步行為主,步速為正常的散步速度,并且每走10分鐘最好就休息2-3分鐘;對于有嚴重血管病變的患者,一旦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
除了日常的運動外,在糖尿病足的治療期間,也不能長時間躺在床上不動,可量力而行的做一些抬腿、屈伸的動作,最常見的就是“蹬自行車”動作,可通過規(guī)律性的壓迫對肌肉產生作用,改善足部的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