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下面專家為大家介紹治療方法。
1、化學藥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lián)合化療同時進行。195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待遇,促進消滅麻風病的偉大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人民造福,決定將每年一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防治麻風病日”。希望使公眾想到麻風病人,對他們就象對待其它一般疾病一樣。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尊重、關心、支持麻防工作,了解麻防工作是一個偉大的文明的事業(yè)。
以上就是皮膚病專家介紹如何進行治療麻風病的知識,如還有相關問題歡迎登陸尋醫(yī)問藥網(wǎng)站進行查詢。
麻風病讓很多人都覺得恐懼,恐懼的原因多是因為我們并不了解它。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了解麻風病的分類。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后,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shù)月,長者超過十年。如果發(fā)病,大多是不知不覺的。在典型癥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jié)酸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身前軀癥狀。這些表現(xiàn)沒有特異性。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fā)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fā)展?,F(xiàn)根據(jù)五級分類法,對各型麻風癥狀特點分述如: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查菌一般為陰性。麻風菌素實驗為強陽性。細菌免疫功能正?;蚪咏!=M織病理變化為結核樣肉芽腫,其特點是在表皮下看不見“無浸潤帶”,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桿菌。少數(shù)病人不經(jīng)治療可以自愈,若經(jīng)治療消退較快。一般預后良好,但形成的畸形常不易恢復。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查菌一般為陽性,細胞密度指數(shù)(對數(shù)分類法,后同)1~3+。麻風菌素試驗為弱陽性、可疑或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組織病理變化與TT相似,但上皮樣細胞周圍的淋巴細胞較少、較松散。在表皮下可見有一狹窄的“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無或有少許麻風桿菌。預防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yōu)锽B。麻風反應后易致畸形和殘廢。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
本型查菌為陽性,細菌密度指數(shù)2~4+。麻風菌素試驗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界于兩極型之間。組織病理變化為組織細胞肉芽腫,表皮下“無浸潤帶”大部分存在,可見組織細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樣細胞分化,一般較小,有的切片中可見典型、不典型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少而分散。切片抗本鄉(xiāng)染色有較多的麻風桿菌,預后介于兩極型之間。本型最不穩(wěn)定,“升級反應”向BT發(fā)展,“降級反應”向BL發(fā)展。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shù)為4~5+。麻風菌素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組織病理變化,肉芽腫性質傾向于泡沫細胞肉芽腫,有的組織細胞發(fā)展為不典型的上皮樣細胞,有的發(fā)展為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常呈灶狀,存在于泡沫細胞浸潤之間,為本型的病理特點。切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風桿菌。預后比LL好,比TT差,但仍不穩(wěn)定,“升級反應”可變?yōu)锽B,“降級反應”可變?yōu)長L。
五、型麻風
本型查菌強陽性,4~6+。麻風菌素試驗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特點為泡沫細胞肉芽腫結構、主要由胞漿豐富的典型泡沫細胞構成。表皮下有“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風桿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療,預后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wěn)定,只有極少數(shù)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六、未定類麻風
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多為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蚪咏#械拿黠@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為非特異性炎細胞浸潤。預后取決于機體的細胞免疫發(fā)展的程度。麻風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后良好。其發(fā)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它類型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