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我國國家癌癥中心以往的數(shù)據(jù)顯示,國內(nèi)超過86%的肝癌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梢?,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的主要病因。
因此,慢乙肝患者除了要控制乙肝病毒載量外,還應該防范肝癌的發(fā)生。而長期的抗病毒治療,能夠起到降低乙肝患者肝癌發(fā)生風險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核苷(酸)類似物(NA)在降低肝癌風險效果方面,卻存在著差異,即使兩者同為慢乙肝一線用藥。
圖片來源:全景網(wǎng)
去年,一項發(fā)表在JAMAOncology雜志上的韓國全國隊列研究顯示,在成人慢乙肝人群隊列研究中,替諾福韋治療組比恩替卡韋治療組降低肝癌風險更為顯著。類似的結論,在美國底特律HenryFord醫(yī)院StuartCGordon學者對亞裔乙肝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到驗證。
那么,我國用不同NA治療的乙肝人群,其患HCC的風險是否也與上述兩項研究類似呢?
香港中文大學黃麗虹教授團隊,通過香港公里醫(yī)院、診所的住院和門診患者數(shù)據(jù)中,篩選出2018年期間,首次接受ETV或TDF治療,治療時間超過6個月的慢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最后得出結論:香港全地區(qū)的慢乙肝患者中,TDF治療后患者的HCC風險顯著低于ETV治療的。
TDF和ETV治療后的HCC累積發(fā)病率
可見,不同的核苷(酸)類似物(NA),降低肝癌發(fā)生風險確實存在著差異。不過,這一結論也只對強效低耐藥的核苷(酸)類似物(NA),也就是研究中所用的TDF及恩替卡韋,此外,強效低耐藥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還有一個TAF,這三者均是歐洲及美國等權威肝病指南推薦的乙肝一線用藥,是目前乙肝抗病毒藥物中典型的強效零耐藥藥物。值得一提的是,TAF是TDF的升級版,在TDF效果的基礎上,直接靶向作用于肝臟,除了持續(xù)強效抑制乙肝病毒外,還顯著提高了轉氨酶復常率,腎臟骨骼安全性也得到了提升,TAF或可以進一步降低肝癌發(fā)生風險。
至于恩替卡韋與其他非強效低耐藥的核苷(酸)類似物(NA),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和替比夫定,以往也做過多項類似的研究比較,結果并沒有發(fā)現(xiàn)在降低肝癌的風險方面,恩替卡韋與其他非強效低耐藥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即不管是使用恩替卡韋治療,還是選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或替比夫定,肝癌的發(fā)生風險差異不大。